1944年中期以后,由于战况不利,日本开始了特攻作战,从前线作战单位的自发行为,逐步发展成为了国家战略,虽然这一时期纳粹德国也开始了所谓的末日科技,但是只有日本将牺牲驾驶员性命视为理所当然。
日本专门设计的特攻机比较出名的是空技厂的“樱花”,川西的“梅花”,中岛的“剑”(ki-115)等,和这些大厂相比,名字更为霸气的“神龙”却出自日本美津浓滑翔机制作所。该公司成立于1906年,主打体育用品,1936年开始制造滑翔机,这个公司到现在还存在。由于滑翔机结构简单,且材料主要以木制为主,非常适合二战末期日本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各大名厂纷纷设计自杀飞机之时,美津浓也来趟这摊浑水。
图1. 该机模型封绘,可以大体了解该机外形
1944年11月,舰政本部向通信省航空试验所提出技术要求,次月开始研制工作,设计由航空实验所负责,制造则归美津浓公司负责。神龙预想的作战形式是在美军可能登陆的海滩附近的洞库内拆散部署,作战时移出洞库组装,以两侧火箭发动机发射,滑翔飞行,到达高度200米后解除炸弹保险,发现目标后启动中央发动机,并以自杀方式进攻美军登陆部队;同时考虑到战争末期日本的资源和工业现状,神龙要求必须使用非战略材料并且易于制造。
图2. 后视图,可以看到右侧火箭发动机喷口
图3. 火箭发动机喷口
航空实验所组建了以榊原茂树负责的团队,不过直到1945年5月末,神龙才最终设计完成,这也看得出到战争后期,日本国家机器已经较为混乱了,最初的方案过于简单,预计可能无法飞行,又以以顿所好胜为工程师设计了一个新机体。
图4. 驾驶舱,仪表很简单
最终设计完成的神龙采用滑翔机机体,全重220公斤,截面十分简单,全长7.6米,翼展7米,高1.8米,结构为木制骨架和织物蒙皮,上单翼,敞开式座舱,没有起落架,并在机体内设置了3台火箭发动机,与秋水上使用的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不同,这台发动机是固体燃料,推力400公斤,工作时间为10秒。该机在头部安装有100公斤炸药,这个结构有点类似于樱花。神龙的座舱非常简单,只有一杆两舵,速度表,高度表,和一个时钟,仪表盘左侧设置有3个开关,最右边是左右两个火箭发动机的开关,也就是说打开这个开关,两台发动机同时工作;中间是中央发动机开关,最左边是机头内的炸弹安装锁。
图5. 该机截面结构非常简单
1945年7月中旬,神龙在茨城县(《少女与战车》故事发生的大洗町就位于该县)石冈町的日本滑空工业专门学校进行无引擎的原型机曳航飞行试验,试验中由于机体发生异常振动,随即又增大的垂尾面积。随后在霞之浦机场以全技术状态进行了无人驾驶的飞行试验,8月还进行了有人试飞试验,试飞员楢林寿一报告说“神龙难以操纵,不适合特攻”,并建议神龙配备燃烧时间30秒的6台火箭引擎,并将炸弹换成6枚火箭弹,提高攻击效果。
图6. 还有头垫,不简单呀
虽然还有很多问题,但海军已经顾不得许多了,命令神龙批量生产,为本土决战做准备,同时开始飞行员的训练。神龙飞行员的飞行训练使用“若草”等普通滑翔机进行,不过训练尚未完成,日本就宣布了战败,神龙共生产了5架。神龙没有实机存世,不过曾经参加过飞行训练的人出资制造了一个全尺寸模型,后来又有多个地方制造了该机模型并对外展出。
图7. 另一款神龙
据说日本还设计过一款类似震电的火箭动力特攻机,也叫神龙,但具体情况不详。